本报讯“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义乌民谣,眼下正成为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发展的激情写照。
据最近的市场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0年底,中国小商品城比1996年新增营业面积12万平方米,新增并发展一批优势行业。五金、毛巾、领带、眼镜、针织内衣等周边区域市场的经营户,纷纷从异地“归顺”义乌。整合国内区域市场成为中国小商品城新的增长点。
1996年以来,我国专业市场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先后经历了东南亚经济危机、内需不足。以及近年来东南沿海等市场先发地区产业升级引发的新一轮市场重组等的冲击。在温州、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产业重化调整的需要,大量商业资本从传统市场撤出转向高新产业或其它行业,市场因产业基础削弱而萎缩,被迫寻求新的出路。针对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小商品城敏锐地感受并抓住了这个机遇。他们利用自身的先发优势,扛起整合市场的大旗,再次抢得先机,在逆境中异军突起。
发展外贸业是中国小商品城整合市场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00年中国小商品城年出口额高达50亿元,占市场成交额的25%,比上年增长70%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商品直接辐射美、日、韩、澳大利亚、俄罗斯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市场有30多个常设外商机构,日外商交易达1000多人次。
中国小商品城近两年蓄势而发建立起较为发达的市场外贸服务和运作体系。一方面开办了功能齐全的中国小商品城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并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南非、巴基斯坦、乌克兰等国开设了国外分市场,建立起发达的外贸网络;另一方面,为提升外向度,市场主办单位商城集团针对小商品生产非标化、知名品牌少的特点,投入大量财力,注册了“商博”品牌,启动品牌经营战略,用以包装、整合市场优势产品,搭建接轨国际市场的品牌桥梁。在这些举措作用下,中国小商品城以日渐壮大的市场外贸优势,成为广大中小企业商品出口的良港,从而吸引、集结了越来越多国内市场商户的加盟抢摊。
一向注重传统市场的创新与升级工作,是中国小商品城得以独立潮头,众向所归的另一个“杀手锏”。为适应新的商贸流通业态,中国小商品城推陈出新:大力发展会展业;投资组建了多家商务网络信息交易平台;在市场管理中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论证标准;放手联动发展生产加工业;加强联托运市场的改革,优化物流配送等。几年来,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机制与业态得以不断创新、完善,并实现了跨区域的产业联动,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集聚能力。2000年,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成交额192.99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通过对市场整合,中国小商品城的外延与内涵都得到了扩展与优化。她不断抹去传统集贸市场之间的区域性差别,进而实现商而优则聚的集聚效应,做大做实了市场文章。目前,义乌市政府正在抓紧实施建设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的市场计划,这又将为这一进程推波助澜。